莲花山相亲角:匹配爱情的高级人才市场
从少年宫F1出口走出,向前步行数十米拾级而上,映入眼前的就是莲花山风筝广场。草坪上,孩子们追着风筝奔跑。大榕树下,是轻快的音乐在响动。
业已退休的叔叔阿姨们轮番登场,唱歌、跳舞、奏乐,一派欢腾。围观的人很容易被他们的快乐情绪感染,不自觉地嘴角上扬。
广场的另一端,不过百米之远的椰风林,同样很热闹。但这里的热闹不归快乐统领,而受沉闷管辖。叔叔阿姨们凑一块虽然也能聊得颇有兴致,但大多时候都心事重重、独自徘徊。毕竟在这相亲角,给自己找朋友不是终极目的,给孩子找对象才是。
01
相亲,不止是两个人的博弈
说来可能会让人有些吃惊,深圳莲花山公园相亲角不仅已有近15年历史,还与上海人民公园、北京中山公园相亲角齐名,并列为中国三大相亲角。
11月25日,原相亲角被拆除;12月20日,新相亲角正式启用。此后,为规范交友环境和信息发布,征婚信息表采用登记报备制度,由民警审核通过后交由园区统一悬挂。
被悬挂的征婚信息表按年龄、性别归类,女生的是粉色背景,男生的是蓝色背景,清晰好认。因此,举目望去“女多男少”的特点也异常醒目。
“深圳相亲男女比例能达1:9”的传闻虽然得不到验证,但比例失调的事实初见端倪。
管理越是规范,相亲角越像是组织有序的大型人才市场,而且主要是针对高端人才。
清华大学本科毕业、顶校海归硕士、公立三甲医院在编医生、央企高级工程师……学历卓越、工作稳定、年薪30w+、有房有车几乎是每个人的标配。不难发现,女方较之男方普遍更为出色。
每一份光鲜亮丽的信息表都是一份精心设计的简历,个人条件和能力被拆分、量化为各项硬性的择偶标准。
总体来看,年龄差大多被控制在5岁以内,姐弟恋也为更多人接纳。“身高”是紧跟着“年龄”提出的第二大要求,男方的达标线基本在173cm以上,女方则在162cm以上,均高于2020年全国平均身高(男生169.7cm,女生158cm)。
能力出色的女方更希冀拥有一份势均力敌的爱情,希望男方本科以上,经济条件不输于或远胜于自己。
更常见的,是一些再基本不过的要求,如工作稳定、身心健康、无不良嗜好。“有房”不一定会摆在明面上,但和女方父母交流后就会知道,不说不代表不要求。
男方无论是对年龄还是能力,向下兼容的范围都更大——专科以上就可以接受,年龄差10岁以上也可以接受。大部分人对女方的购房能力不作要求,个别甚至要求女方是“无房产者”。
与此同时,通情达理、温柔贤惠、端庄秀丽、品貌俱佳、懂些家务等词也频繁可见,对女方的品性提出了更为细致的要求。
女方希望男方拥有更彰显社会地位的外在条件,男方强调女方拥有更利于家庭和谐的内在条件,细究之下,这样的两性期待依然遵循的是“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维逻辑,不过是转变成了更内敛和隐蔽的形式。
一纸A4大小的“简历”上,只有择偶标准和个人情况两栏,但家庭情况往往也会被交代得一清二楚。父母的职业和退休生活、是否有负债和家庭负担,也是重量的考核标准。
相亲,是两个人的博弈,也是两个家庭的权衡。在这一场无声较量中,子女往往不急于露面,而是父母争当前锋,在面试官和面试者的双重身份间无缝切换。
02
父母,才是相亲角的主角
逛了一圈又一圈后,陈阿姨开始拨打电话。接电话的是女方的父亲,俨然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面试官,对男方的各项信息都进行严谨的考察。对比之下,陈阿姨应对得有些生涩,显然还没适应这样的聊天模式。
“收入多少?”
“一般般……2到3万吧。”
“有房子没?”
“有,在深圳呢。”
“一个人住?”
“我们一家人住一块。”
“我们是要求单独有房,条件不合适。”
“条件不合适啊……”
“条件都写在上面呢,你看合适了再打。”
同样是有房,在相亲市场中,自己还是家里人有一套房,是截然不同的条件。陈阿姨有些失落地挂了电话,接着开始拨打下一个。
手机本被人淡忘的电话功能,在相亲角又有了用武之地,发挥起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小黄是为数不多主动来相亲角的年轻人,他对着信息表上的联系方式打电话,结果发现电话那头是女方的父母,而非她本人。试了几次都是如此,他顿时觉得一点意思也没有:“一般父母都很难招架。”
在1980-1989年出生的女士区域,小黄指着一堆信息表跟朋友谈笑道:“都这个年纪了,还要求本科学历,还这么多要求,直接划掉,写上是个男的都行。”
一旁的方伯不像其它家长一样善用手机,而是拿着小本子,佝偻着身子,将合适的信息摘写得很认真,每一次落笔都缓而有力。
因为听力有些衰退,说话也带些口音,他不是特别能清晰地听到或回答别人的提问。但只要仔细辨别就会知道,他一直在重复儿子的基本信息,无论面对什么问题。怕别人听不清,他还会一边说一边在本子上写写画画。
除了独自在信息墙前转悠,叔叔阿姨们不时还会三五成群,聚在一处聊天。当年轻人都恨不得将“社恐”打在脸上,他们的父母却仿佛是天生自来熟的模样,无论怎样自由组合,都能聊得热火朝天。其中最惹人注目的,是陈伯所在的圈子。
陈伯嗓音嘹亮,说话时无论是表情还是手势都很丰富。“湖北农村十七八岁就要相亲了,三四十岁没结婚,即使读了博士,人生还是零。”没有人对他说的话表示不认同,他因此聊得更加起劲。“读书多又有什么用呢?”
现场叔叔阿姨们的子女普遍事业有成,年龄基本在25岁以上,30岁以上居多,40岁的也不少。他们偶然发现一两个96或97年的,都会直呼“好小好小”。
孩子年轻有为,这曾经是为他们所骄傲的,但现在,对孩子年龄和婚姻状况的忧虑已将骄傲感消磨和淹没。当初对别人夸赞子女的热情有多高涨,如今对其成就的否定就有多狠。
高阿姨是相亲角的新面孔,一出现就有人围上前来询问孩子年纪。一听说是97年,不少人默默离开,热心肠的也是留下一句“也可以开始找找”就走了。“现在看觉得她好小,但一年拖一年就不小了。”她这么说服自己。
特意从龙岗来到福田的她,需求没有其它家长急切,因此只是抱着“来玩玩”的心态,参观这个远近闻名的相亲角。在此之前,她也曾打算给女儿介绍相亲对象——哈尔滨警校毕业、公务员、当地有房。
但女儿在南方学习、工作,现在也只想在南方定居,不想回到严寒的故乡。谈及对未来女婿的标准,“城里人”是她脱口而出的答案。“都是城里的,生活习惯比较一致。”
“女儿知道你来这里吗?”
“她根本不知道我来这。”
新相亲角有个很浪漫的名字“玫瑰园”,中间是高耸挺拔的参天大树,四周是在冷风中依然摇曳的粉色花朵,夜晚还有橘黄色的灯光闪耀。但“玫瑰园”中的主角,既然不是渴求爱情的男女,而是他们的父母,浪漫气氛注定要被辜负。
03
挑剔,是年轻人的选择权
孩子可能并不知道父母在相亲角观望,但他们对相亲的态度也远没有想象中排斥,甚至可以说是积极和配合——与父母就择偶标准达成一致,也会主动联系父母筛选过的对象。
张阿姨和丈夫是现场难得一起来的夫妻,俩人在信息墙前有商有量,比一个人更有主意。“我儿子87年的,在IT行业上班,平时工作忙、圈子小,都没机会谈恋爱。”
985硕士毕业、身高180+的他,向父母传达的硬性标准只有两条:女方也得是985院校毕业,身高要160+。对于儿子设立的标准,张阿姨有些无奈:“我们觉得本科以上学历就好了”,但更多的是理解:“像你们读过书的都知道,智商也分369等嘛”。
光临相亲角的也不全是父母,只要是身边有未婚青年的人,都能在这里转悠和忙活半天。婷婷就是为了自己的弟弟而来,她将各张信息表从上拍到下,每次拍得差不多了,就停下来将图片实时传给弟弟。
“我弟91年的,他是不急,但我和爸爸着急啊。”话说完,她开始留意起80后女生区域的信息。“差几岁,姐弟恋也没关系。”看到年纪相差五岁以上的又说:“也可以让他看看,女生年纪大了要求也不少,不要总是挑挑挑。”
年轻人不排斥相亲是长辈所喜闻乐见的,但不疾不徐的节奏也令人看着忧心。与此同时,“挑剔”几乎被视作一场在年轻人之间盛行的流感,也是叔叔阿姨们对话时出现的高频热词。在相亲角聊起年轻一辈,他们都颇有些“恨铁不成钢”的气势。
林阿姨一谈起自己的侄女,就觉得“烦死了”。
“28岁,还在寻寻觅觅,一年过一年。要求高,自己又长得不咋样,所以就很难调和,是个美女早就嫁出去了。”林阿姨前半个月帮侄女填写了一份征婚信息表,虽然有人联系,可最后都没成。“烦死了,别找了,自己一个人过得了。”
一谈起自己的儿子,她也觉得“烦死了”。
“两个儿子是被别人‘骗’走的,两个媳妇跟这里的女生相比差太多了,回去叫他们离婚得了。这里有房有车的多的是,她们没房没车,独生子女,又不是美女,每天还娇娇气气,烦死了。”
挑也烦,不挑也烦,究其原因,不过是孩子没有活成自己所期待的模样。
要是活在妈妈的期待中,果果就应该珍惜眼前的相亲对象——服过兵役、本地户口、名下有房,单看家庭背景完全是“门当户对”。再加上男方积极主动,如果好好发展,待到果果海外硕士毕业后,说不定就能步入婚姻的殿堂,从此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现实却是,果果拒绝活在别人的期待中,即使是父母的。在她看来,“挑”是因为自己也有选择的权利,婚恋的主动权应该掌握在自己手中。
她见过妈妈口中这个近乎理想的相亲对象,也给过彼此一个认识和交流的机会,但是“没有眼缘”和“话不投机”令她选择退局。为此,她到现在还在每天一次忍受妈妈的软磨硬泡。
有意思的是,被妈妈嫌弃挑剔的她,转而又嫌弃自己的闺蜜挑剔。
“什么时候才能脱单!!!”
“我妈让我一个人过得了。”
不过,不要将爸妈气头上的话当真,当你试着在他们消气后再提“孤独终老”,他们只会说:“滚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