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鸡娃」的深圳家长,现在怎么样了?


在深圳养娃,就像是一场漫长的战役,一路打怪升级唯恐落人一步。
无论是为了缓解生存压力,还是想让孩子博个好未来,鸡娃,内卷,唯成绩论似乎成为深圳亲子家庭的宿命。
然而随着“烂尾娃”一词的流行,即全家人花费无数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去托举孩子成长,最终却难以换取相应的回报,孩子毕业后没有功成名就,而是做着一份月薪3000的普通工作,鸡娃投入产出不成正比的结论成为家长新的焦虑点。
加上人工智能,学历贬值,经济下行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一些深圳家长慢慢醒悟过来,决心选择放弃鸡娃,采取“尊重、理解、放养”的教育模式。


我觉得鸡不鸡娃其实主要是父母性格决定的。2015年,女儿还在肚子里的时候,就和丈夫商量好以后不许鸡娃,不求大富大贵,能在这个社会独立生存就可以了。
小学三年级之前,执行的还算可以,无论外界和身边家人朋友传输怎样的观点看法,我们都尽力维持不鸡娃的大方针,还好女儿没有因此长歪,成绩在班上算是中等。
虽说深圳鸡娃成风,但是在低年龄幼儿阶段其实没那么夸张,小朋友每天玩耍的时候还是很多的,到了快小升初这些关键阶段,小孩,家长,学校三方的压力陡增,鸡娃也变得越来越常见。
我们小区很多和我女儿同龄的小伙伴陆续开始忙着补课,周末也是上课外兴趣班,考虑到女儿需要玩伴,在尊重她的意愿下,我们也走上了周末上课的道路。
刚开始尝试了十多个兴趣班,至今能坚持下来的只有书法,游泳,和轮滑,一年下来不过两三万,和别人比起来十分省心了,等上初中了,再考虑是否补文化课,尽量让女儿的童年快乐一点。
但小孩玩心重,撒娇闹着不想去学了,我就向她类比,妈妈也不想上班,但每天还是坚持去,是为了什么。
也不管她能不能完全理解,只要她意识到我的坚决,明白这是件无法逃避的事情就行。
我和丈夫都是小镇做题家,从很偏远的地方一步步走到深圳这座城市工作定居,多少还是有点唯学历论,但学历贬值也是事实,以前我是我们家族里第一个大学生,现在比我小的弟弟妹妹基本都上了本科,有的是985名校,有的读研深造,过年问起他们毕业后的打算,都自嘲能找到工作就不错了。

这个时候身为家长,就会意识到学习的意义突然就消失了,教育内卷到最后没有一个赢家,鸡娃或许可以短暂提高成绩,但未来的路终究要孩子自己走,家长能做的只有陪伴。
相比于我的佛系,丈夫有时会动摇,一动摇就会“折磨”我和女儿,半夜不睡批评我没有责任心,恨不得立刻把女儿拉起来学习,没过两天又自己慢慢想通了,其实就是典型的“躺又躺不平,卷又卷不动”。
其实我很能理解现在大部分鸡娃的深圳家长,自己吃过的苦,不想再让孩子吃第二遍,即使会被孩子埋怨,也心甘情愿花大笔的钱带着孩子奔波各种补习班,主动走入鸡娃的内卷循环中。
身边还有一些家长朋友,是自己吃到了学历红利,所以想把自己的经验传递给孩子,期许孩子走向一条稳定的,低风险的成功之路。
以我自己为例,我早已接受了自己就是个普通人,接受孩子的学习资质平平,加上我家就是个普通的双职工家庭,年收入不过二三十万,平时上班加班也多,就算想鸡也没有那个条件。
可能有人会觉得我们不鸡娃是为自己的懒惰和自私找借口,觉得我们眼光浅,不懂教育规划的重要性,但我问心无愧,我家现在和以后只有女儿一个,该给的东西都给了她,等到我和丈夫百年终老,遗产也只会是她一个人的。
至于女儿长大后会不会怪我们,当初没有多督促她学习,如果她真的变成这样一个不感恩的人,当初我就不会生下她。


从跟随大流鸡娃到放弃鸡娃,我花了快10年时间才明白鸡娃这件事真的要看运气。
有的娃天分高,且耐鸡甚至主动鸡,只要家长不拖后腿,基本不操心未来发展,深圳最好的那一批中学随便上,不幸的是,我家孩子就属于无论怎么鸡都没有多大长进的类型。
我当初是高龄产妇,生得很辛苦,加上是个儿子,全家都报以厚望,身边很多朋友都比我生的早,平时聊天多了,对于深圳竞争激烈的的教育环境有了比较多的了解。
作为一个全职宝妈,每天都要从其他宝妈口中接收各种信息的轰炸,自然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和焦虑也与日俱增。
其实从孩子出生后,奶粉,尿不湿,玩具,游玩各种加起来每年的花销就不少,到了选幼儿园的时候,为了让孩子在起跑线就快人一步,咬牙上车了南山一所口碑不错的双语私立幼儿园,两年读下来,学费餐费就花了近30万。
大家都听过一个说法,在深圳中考的竞争程度比高考难得多,特别是中考分流,意味着一半的孩子都上不了高中,应该没有家长能接受自己小孩连高中都上不了,而鸡娃这件事只要开始了就很难停下来。
我们作为家长其实比小孩很累,想要放弃,又心有不甘,遇上孩子不配合的时候,脾气也越来越暴躁,每年体检都会发现身体又多了几个结节。
那几年,陪伴孩子奔波各种兴趣班补习班,有时真的觉得自己比老师还呕心沥血,但孩子却不再和我亲近了,以前还会和我讲学校发生的趣事,之后越来越不爱说话,晚上做题做到崩溃时只会默默流泪……

孩子最后只是被福田一所普通的私立初中录取,多年付出没有得到回报,说不气愤是假的,但初中阶段牛娃更多,担心他跟不上进度,我只能给他报更多的补习班。
五六万的课程费用,眼都不不眨一下,那时周围也没人会提出异议,反而会夸你是爱孩子的好家长,大家互相鼓励赞美,我也沉浸在这种付出型母亲的感动中。
直到初二下半年,老师突然给我发消息说儿子身体出现莫名抽动,躺在地上干呕,整个人状态很不对,送去医院才知道儿子因为学习压力大已经有了焦虑躯体化的症状,同时还被确诊为轻度抑郁。
想到自己为了卷面上的几个分数,差点把孩子搞到抑郁崩溃的地步,心里就后悔得不得了。
在医生的建议下,我也了解了很多关于抑郁厌学的信息,为了帮助孩子调整身体状态,直接休学了几个月,直到孩子慢慢恢复自信才回到课堂。
从那以后,我就退出各种鸡娃群和补习课程,将更多时间放在了亲子相处上,每周末雷打不动去户外一整天,可能是爬山,也可能是逛公园,放风筝。补习班也基本换成了运动之类的兴趣班,重要的是多尊重他自己的意愿,不额外给予更多的压力。
放弃鸡娃后,其实我自己的状态也好了很多,不再有那么多纠结和焦虑,一切顺其自然。
更何况,双减之后教培涨价速度比工资还快,不用把大把钱扔在培训班里,整个家庭的经济压力也减轻了。
前段时间,孩子告诉我考试有一门没上90分,这次我没有像以前那样暴跳如雷,而是和他一起分析分数得失的原因,考试的分数证明不了什么,他永远都是我们一家人的骄傲。


我家两个小孩一个7岁,9岁,或许这是很多深圳家长开始鸡娃的起点,然而作为一个高学历硕士来说,我其实并不赞成鸡娃。
之所以不太赞成鸡娃,因为我就是90年代家长鸡娃的失败案例。我来自广东的经商家庭,家里算是小有资产,靠着家长的一路猛鸡,成功拿到了985高校硕士的学历。
在别人的眼里,我是天资聪颖的学霸,但我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其实很低,对于这些溢美之词总是有一种强烈的不配得感,后来我了解到一个词叫做冒牌者综合征。
具体症状表现为害怕失败,常常否定自己,为人处事畏畏缩缩,我觉得我就是这样。
研究生毕业后在老家国企找了份普通的工作,因为不擅长人际交往,工作上也没有多大成就,对于这份外界向往的铁饭碗工作很快产生了厌倦之感。
从老家来到深圳后,我主动尝试了很多行业的工作,彻底将简历搞“花”了,但是我并不后悔。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份工作,是在某个孤独症公益机构上班,认识了一群孤独症特教老师。在这里成绩分数是没有意义的,如何锻炼孩子的实践能力,社交能力,激发大脑的思维潜能,甚至学会吃饭,洗手,以后独立生活,才是教育最重要的一部分。
可能从这里开始,我对于普世流行的教育观念产生了不一样的想法,结婚之后随着家里两个孩子降生,我成为了全职奶爸,对于这个新身份相当适应。
现在再回过头总结自己三十多年的人生经历,也就一句话:名校毕业,但一事无成。
作为一个现成案例,对于两个孩子的教育,我基本采取自然放养状态,主要是保护他们的天赋和探索心。
但放养并不意味着什么都不管,比如阅读习惯的养成,幼儿园之前就每天陪他们看点图画书,锻炼坐在书桌上久坐的耐心,英语启蒙就从简单的英语歌开始,慢慢看点动画片……
至于学习辅导什么的,我一般不会太执着于分数,说白了,小学阶段考90分、100分根本没那么重要,只要智力没问题,大家小孩以后的水平都差不多。
小时候我最讨厌父母的一句话就是,“整天就知道玩,怎么不和xx多学习,你看xx多努力”,即使我的成绩并不差。

所以上小学之后,还是尽量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而不是竞争,压力这些东西。
而且深圳这边教育也算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真正的一些好学校对于学生的要求也不仅仅是分数,而是考察他们的综合素质。
之前我参观过南科大,他们采用的就是书院制,学生还能自己选课,社团活动硬核又有趣,所以以前的填鸭式教育其实已经不那么适应时代了。
不排除一些小孩会主动鸡自己,大部分家庭鸡娃反映的都是家长的焦虑,对孩子抱有过高的期待和掌控欲,养个孩子就跟投资理财产品似的。
有些家长表面上说孩子健康成长就行,背地里一顿猛鸡。但我对两个孩子是真的没有要求和欲念,人活这一世,总要好好体验这个世界,学会如何做人,了解世界的奥秘,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养成稳定的精神内核,才是支撑他们度过这一生的底气。
之前有听过一句话,一个孩子未来能达到什么成就,其实是由家庭决定的。
国内应试教育的筛选模式存在肯定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如果他长大后爱上了捡垃圾,只要他高兴我也能接受,或者确实不适应应试教育的压力,考不上好的大学,我们也会让他去香港或者国外留学试试。
我家是典型的“女强男弱”家庭模式,妻子在深圳一家知名企业上班,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对于孩子的教育她很少参与。
倒不是全盘信任我,而是她坚信鸡娃不如鸡自己,趁着年轻多搞事业多攒钱,以后我们养老孩子少操心,孩子遇到麻烦后也有钱帮他们兜底。

身边认识一位男性朋友,孩子才刚上小学,自己就去香港读硕士了,既是为了将来更好地辅导孩子作业,也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职场竞争力。
而且人家自从开始奋斗学习,精神面貌是真的不一样了,考证,考职称,瘦身锻炼身体,虽然不知道对孩子有没有激励作用,但至少家庭氛围积极和谐了不少。
我知道对于很多中年家长来说,鸡娃其实更多的是无奈之举,在职场与家庭的双重压力下疲于奔命,在鸡娃上面投入过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内心的焦虑和无助无处诉说。
如果劝他们不鸡娃,反而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傲慢,俗话有一句说的好,人各有命,富贵在天。
人生很多重要命题都没有标准答案,而每个家庭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寻找答案。
编辑丨小马
校对 | Ock




微信搜索或扫描文末二维码,关注【深圳派】id: best0755(原:深圳百事通) 微信公众号,对话框发送关键词【入学】,即可获取深圳入学积分计算器,深圳入学最新资讯及相关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