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7万人在深圳独居,到底是真香,还是真惨?


前几天,“空巢青年”上了热搜。

 

空巢青年一词,脱胎于空巢老人,意味着独居已经演化成一种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

 

据官方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单身成年人口已达2.4亿,其中独居成年人口超过7700万,预计2021年,国内独居人口将到达9200万,也就是说,大约每14个人当中,就有1位正在独居。

 

而关于深圳独居青年的普遍画像是:一个人远离故乡(故乡多半是江西、湖南、湖北、广西等地),在深圳默默打拼,白天出入南山福田繁华CBD,晚上挤着地铁回到岗厦、白石洲那不足十平米的出租屋。

 

深圳独居青年,到底在独居个啥?






不管是不是自愿,深圳的独居青年真的越来越多了。
 

研究表明,经济发展越发达、城市率越高的地方,独居的人就会越来越多,根据阿里数据2017年发布的报告,单身青年分布最密集的城市,还是北上广深,其中,深圳以 307 万居于榜首。

 


众所周知,人都是社会性群居生物,大多数人都过着非独居生活。长久以来的传统思想也一直告诫我们,独居生活将导致社会关系疏远的孤立状态,所以在亲朋好友眼中,独居生活始终是不稳定的,令人担忧的。

 
对此,小编身边的独居朋友却十分认可“独居一时爽,一直独居一直爽”观点。
 
独居对年轻人最大的诱惑在于自由,拥有一个自己的私密空间,可以随意地支配生活,这种100%的掌控感很容易让人沉迷。
 

大学刚毕业的时候,阿泽和朋友一起来到深圳实习,两人合租在一个几十平米的小单间里,后来希望拥有更多私人空间,涨工资后就找了单身公寓一个人住,一下子实现了空间和精神的双重自由!

生活上有了很多切实的便利,比如早上不用和别人抢厕所,晚归也不会打扰到别人,周末可以约朋友来家做客,嬉笑打闹到深夜,也不用赶着回家。

虽然是租的房间但也可以称之为家了,不想出门的时候尽管宅着,因为这个空间只属于他一个人,精神上完全卸下防备,享受一个人的独处时光。

因此,有些人片面地将独居理解为性格内向的人为了逃避社会,一个人宅在家,但事实上独居并不意味着与世隔绝,相反独居的人可能更热衷社会交往。

有人利用业余时间培养各种兴趣爱好,健身、舞蹈、插画、跆拳道;有人趁天气好呼朋引伴到处嗨,看展野餐逛商场姿势不重样;有人专注搞钱和自我投资,副业基金搞得风生水起,平时还去图书馆提升个人能力。
 
 
可偏偏世界上有一种孤独,叫别人觉得你孤独。

“一个人住,不孤独吗?”
 
“偶尔孤独,庆幸自由”是大部分独居者内心的真实想法。

要知道,独居并不是造成孤独的元凶,一个人住孤单,不代表找个人一起住就不孤独,而且这个世界上除了找个人待在一起外,还有很多有意思的事可以去做。

当一个人独居也能过得健康自律,并因此感到内心愉悦满足时,孤独,是最无关紧要的事。





“真羡慕你可以一个人住啊。”
 
这句话多半来自于天真的非独居人群,因为真正独居过的人,才会知道独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
 
平时可能没什么,但一旦遭遇某些状况才意识到独居的不便之处。小贝有次下班后才发现忘带钥匙,因为那天时间太晚了,很多开锁师傅都不愿意接单,最后终于等来一个开锁师傅,一开口就要价500,为了不在当晚流落街头,她只能认了。
 
后来,小贝每次出门都会确认是否带上钥匙,并将备用钥匙放在了住在附近的朋友那里。
 
独居另一件麻烦事就是生病。遇上个感冒发热,躺在床上全身无力,只能一个人扛,实在拖不下去了才打车去医院,回到家也只有卫生堪忧的外卖可以吃。
 
和以往在家里爸爸妈妈的贴心照顾相比,独居的艰难和心酸被再一次放大。
 

除了这些尚能解决的难题外,被困、无法与外界联系等危及生命的意外事故屡见不鲜。

2018年,深圳南山一名独居女孩因为门锁损坏,被困厕所5个多小时,经过不断呼救,终于被社区工作人员发现;2019年,深圳宝安区一名独居作家突发脑溢血晕倒在家,好友发现其失联,进而发起搜救行动,该作家被困2天后才获救;今年过年,某北漂女孩被困浴室,足足30小时才获救。



上面这些虽然是小概率事件,但是也证明独居是存在隐患的,以至于逐渐衍生出了独居青年生存指南这类救命秘笈一样的东西。
 
里面提及诸如快递不送到家门口,实名收货时留偏男性化的名字,在阳台挂两件男性的衣服,门口摆放一双男性皮鞋,门上安装安全锁链或阻门器等。
 
就目前网上流传的总结版本,几乎仅针对独居女孩子,可见独居女子在安全方面更需要警惕。

 
喜欢独居,为此承担一定的风险是能理解的,但是如果因此承担危及生命的风险,我们是否还应该独居?

小编并不想一刀切地建议大家不要独居,因为问题不在于独居的人,而是这个社会是否营造了足够安全的独居环境。
 
独居早已不再是少数人的生活状态,我们至少要做好风险评估以及安全建设,这样虽然无法完全规避风险,但至少能够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伤害。



关于独居,记得知乎上有一个高赞回答:“小时候是留守儿童,长大了是独居青年,我觉得,变成空巢老人对我而言只是时间问题。”
 
过往很长的历史中,独居被视为初次踏入社会到组建家庭的过渡期,许多人或多或少都有过独居的经历,作为过渡期,就总有结束的时候。
 
独居第一年,家人朋友会认为这是你走向独立成熟的必经之路,但是独居的第十年,他们可能就不会这么想了。
 
在深圳独居6年的蓓蓓有过这样的体验,同龄人有的刚和女友同居,有的已经结婚生子,这时仍是单身独居的她明显成为一个异类,便会被旁敲侧击地轰炸“要不,试着找个男朋友?”“再这么独居下去,老了怎么办?”
 
虽然她一直觉得目前的独居生活很潇洒,但夜深人静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想,确实,老了咋办?
 

是的,这届独居者最担心的现实问题,不止是孤独,还有死亡。
 
《2020年国民健康洞察报告》表明,有53%的人担心自己会猝死,在年轻的95后和00后中,这个比例分别占到了7%和9%。
 
出租屋现在看来或许是个温馨港湾,可一旦你倒下失去意识,它就是个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灵的地方。
 
豆瓣,有一个名为“孤寡人士中老年送医收尸互助”小组。
 

如其名,这是一个单身独居青年互助基地。小组里目前已有2.7万多个单身独居青年,他们以同城为单位建微信群组队。每一天,在群里打卡,报平安,遇到任何健康问题,大家都在踊跃回复。
 
看上去这个小组的成立挺搞笑的,但是小组背后两万多单身独居青年的生活困境和危机却是真实存在的。
 
前几天,全国政协某委员曾提交了一份提案,他认为,在尊重对独居甚至独身的个体生活方式选择的基础上,应该进一步加强国家和社会支持力度,引导“空巢青年”向“筑巢青年”转变。
 
透过这份提案不难看出,国家也开始关注国内发生类似日本老人孤独死的现状,并试图通过多方面努力对空巢青年产生积极影响。
 

如果是主动独居还好,就怕独居是一种被动选择——年轻人被996的工作状态牵绊着、没时间生活、没时间交友、谈恋爱的欲望慢慢降低……
 
尽管他们并非不期待结束独居生活状态,但困于各种现实因素,只能苟且在一居室,不知独居日子何时到头。
 

//

深圳独居青年,是一群人的代号,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即使每个人的独居情况不一样,他们却始终没有放弃在独居中寻找生活的意义,以及如何为自己的人生交出满意的答卷。



内容 | 深圳派原创
编辑 | 小马
审核 | 鱼丸

点个【在看】
独居也要好好生活
了解更多深圳办事政策,请关注公众号 深圳派 (id: best0755) 长按或扫码关注